注:本文纯个人观点。
什么是tokenomics?
提起tokenomics,很多人可能觉得就是项目方发个币,让大家去买,买完之后就完全是二级市场的事情;而一提及tokenomics设计,可能会有人说那有什么好设计的?一个普遍的认知在于,token可以用来奖励用户,用来社区治理,用来模拟股票对项目估值,而水面之下的一个很核心的问题没能被很好地重视——token的价格靠什么支撑?
我们买股票,除去二级市场博弈外,更多地在于看好公司未来的发展,股票持有者的好处无外乎分红与治理;我们买一件商品,则看重其实际的使用效用。同样地,token购买者的目的无非这几点:二级博弈、分红(项目发展红利)、治理、实际效用。基于这几点如何去设计token机制呢?卖个关子。
先为tokenomics下一个定义。
首先,从这个词本身出发,tokenomics=token+economics,即通证与经济学的结合体。
通证。为什么不说代币?因为代币本身被赋予了一部分货币的意思,从实际情况来看,大部分token本身并不具有货币的属性;而大家经常使用代币代指“fungible token”,导致同为代币的“non-fungible token”直接作为NFT成为与代币并列的一端,甚至现在完全成了小图片的代指。所以咱们不如条理清晰些:token(通证)包括代币与NFT。也就是说,token机制设计是包含NFT的。
经济学。经济学的研究起点于微观经济学,而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个体的行为。无论是供需分析、成本收益分析,还是契约理论、博弈论,其出发点均是对个体行为倾向的假设(理性人假设)。契约理论、博弈论等又被应用到制度经济学、组织设计等领域中,也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“激励制度”设计。也就是说,token设计要以用户行为为起点。
那么tokenomics设计能带来什么变化呢?
tokenomics将“激励制度”设计应用到产品层面,即在前期市场调研后确定用户画像与需求评估,进而模拟用户行为路径,设计产品功能。这其中,token发挥的作用就是对用户行为的引导。
由此,tokenomics实际上是通过与产品功能的结合(甚至包括运营、营销的结合),去设计这样一个激励机制的系统,去完成用户行为的引导,以实现产品的愿景。
这又涉及到一个问题,用户行为到底该不该被引导?
对于web2来说,用户使用一款产品通常是零门槛的,这意味着如果产品无法满足用户需求,用户就会用脚投票到更适合他自己的产品。所以,连脚跟都没有站稳的产品是无法对用户做出行为引导的,反而需要持续去满足用户的需求;只有足够优秀的产品,才有引导用户的实力与可能性,例如微信所推出的公众号服务。
那么web3呢?一个典型的特征是用户行为被金融化,用户从自己的行为数据中有利可图了。这意味着用户对于web3产品具有一个天然的价值流出的倾向。以空投举例,这一行为本身是对项目建设有贡献的用户进行物质激励,逐渐衍变成空投猎人的欢乐场,大部分空投实际并没有发到产品的真实用户手中(当然,项目方也需要这些数据讲故事)。token激励异化了用户行为,用户用一个产品不一定是因为“喜欢”“有需求”,也有可能是因为“有钱赚”。
这正常吗?这不正常。
产品是为用户服务的,如果不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,这类产品的开发就是在浪费资源、制造泡沫。不过既然逐利而来的用户不可避免,何不将计就计呢?为token激励而来,我就以token为饵,把你吊到产品里面去,你真心使用产品,获得激励加成的双倍快乐;你是专门来赚钱的,我要确保你至少对项目发展做出了贡献。刷几次交易获得token然后让你砸盘跑路?这是图省事的项目方为了博得去中心化的美名才会使用的方法,你让项目方别融资自己掏钱,他就不会轻易给你空投了……
综上,我的观点是,一定需要引导,否则token设计形同虚设;做web2产品来提供web3服务同样可以活得很好,为什么非要来趟这浑水呢?
举例来说,最近有一款做得非常棒的NFT数据服务产品NFTrack,完全没有必要发行token,同样是在提供web3服务;如果它决定发行token,就必须考虑到token如何被奖励、奖励方式是否公平、抛压如何解决等问题,假使它不做引导,用户就会涌向最赚钱的使用方式,然后把流动池砸穿。如果加上一个分红预期的引导,市场就会对产品有一个预期估值,从而让部分用户转为持有;如果奖励不基于产品使用,而纯粹来源于利润分配与建设贡献,那么真实用户占比则会更高。
再插一句题外话,之前的观点里我一直觉得stepn对运动行为的激励进行了重构,最近看到有朋友说告别stepn第一天感觉到轻松,不禁开始反思:token对行为的引导一定是正面的吗?会不会从一个极端(根本不去”做“)去往了另一个极端(”做“成为了负担)?anyway,用户相对来说获得了选择的权利,如果采用token激励的dapp让其感到压力,那就退出,这么一想,便觉得宽慰了。
为什么要重视tokenomics?
token的出现,直接把产品带进了市场,产品的每一步都会在市场中得到检验。对比web2产品,融资完不停积累用户,好不容易盈利了想办法上市,上市后部分早期投资者退出,等到接盘流动性稳定后,才能达到和web3产品差不多的状态。但实际上,web2产品用户的99%都并非股票购买者……
产品的运行情况时刻反映在token市场中。举几个典型例子:
-
Axie infinity。Axie在玩家加速涌入后,没有及时处理繁殖速度与玩家增长速度的平衡关系,导致$SLP产出远大于消耗,抛压无法承接,价格暴跌,恶性循环。
-
Curve war。将治理功能给予结合了锁仓时间价值的ve token,用户可以利用治理权驱使流动性到指定池子,这极大提升了$CRV锁仓的需求,$CRV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坚挺。
-
Olympus。通过机制设计协调了用户与协议的激励,极大地避免了传统AMM矿币抛售的问题,维持了一段时间的火爆(当然,Olympus也存在一些问题,详见我之前的文章)。
-
Luna。极其简洁的左右脚设计,以luna生态应用为支撑,$UST已然成长为算稳王者,之后几乎是瞬间陨落……
如我前文所言,提供web3服务完全可以不发行token,一旦选择发行,与其让鸡肋token不停价值流出带崩项目本身,不如好好去思索代币机制的设计。优秀的代币设计是具有内在的稳定机理的,在大多数情况下,它们能够维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。大多数人提及axie必然要嘲讽其token设计的庞氏,又有多少人愿意去翻看$SLP的铸造与烧毁数据,去研究其经济模型运转是哪里出了问题,如果存在问题是否会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呢?web3仍在发展之中,如果碰到个事情就用旧逻辑代入,一遍一遍去自己说服自己沉醉于某些自洽的观点,这个领域还能够进步吗?
嘲讽与经验主义不会对事物发展有任何帮助,反思与改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。
在luna-ust崩溃后,价格跌到$3时我曾提示,在倍数膨胀的luna供应面前,千万不要有人去抄底,无论价格多低。有多少人去抄了底呢?又有多少人在luna停止铸造后买入暴富的呢?抄底的原因是什么?不是骂代币设计是庞氏吗?此外,想抄底为什么不在luna停止铸造后抄,非得人家咔咔咔放水的时候抄?说到底,大概没有多少人细看过别人的代币模型,但凡不符合旧认知的就是垃圾,但凡赚到钱了就又巩固了一遍旧认知?
项目方不懂tokenomics依然有可能获得成功,凭借他们强大的产品或者营销能力;散户不懂tokenomics,也……确实没有影响……只是或许某一天因为这个亏大钱了,才会稍微有那么一点点遗憾吧。Tokenomics的意义在于,可以没有,可以平平无奇,但绝不能在存在明显缺陷时还不知内情,且无应对之法。
什么是庞氏?
无论是axie、luna还是stepn,大多数项目似乎难逃庞氏的诟病。我认为这其实还是来源于大多数人对庞氏的理解,是与“骗局”一词相联系的,但事实上,生活无处不庞氏,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一类事物运作逻辑的话。
先看下庞氏的定义。庞氏本是指一类骗局,指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,以制造赚钱的假象,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。这个词起源于一个叫做查尔斯庞兹的投机商人。他策划了一个虚假的投资项目,许诺投资者将于三个月内得到40%回报,由于把新投资者的钱用于支付最初投资的人,骗局成功进行下去并吸引了更多投资者。直到一年之后,人们才清醒过来……
现在,让我们换一个故事。一个商人,策划了一个投资项目,许诺投资者将于三年后得到400%回报(也可以说投资者自己yy三年后高回报),三年后,由于项目发展,新的投资者大批涌入,涌入的资金用于支付最初投资的人,项目成功进行下去……发现了吗?这其实是一个创业者与风投机构浪漫牵手的故事,三年后IPO,二级市场上看好企业的投资者“接盘”了早期投资者。
看出庞氏骗局与投资的区别了吗?庞氏骗局并没有用钱去生产(圈里大家常说的,项目方在做事),因为它一开始就是一个骗局,而非它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早期投资者收益的“庞氏”逻辑。后者大家一般都认可这叫做投资,那怎么换了个说法你的认知就变了呢?
严格来说,庞氏并不是一个贬义词,骗局才是。 (有点咬文嚼字了,意思大概那么个意思)
举例来说,luna如果没有背后的生态支持(部分韩国人基于支付应用使用$UST),axie没有背后的游戏支持,它们就是一个纯粹的空盘子,怎么不算是骗局?但仅仅因为axie与luna的衰落就把原因直观归结到庞氏的逻辑上,这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推理之一了。为何不再多做一点研究,去找到他们在模型调控上的不足呢?
我的观点是,如果创始团队一开始就打算割韭菜或者最后跑路了,你完全可以说这是骗局;如果创始团队在想办法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,你当然也可以说它是庞氏(毕竟在我眼里,庞氏是中性词);但如果一些确实创造了价值的东西仍旧被fud庞氏,谁还敢去做产品呢?
举个例子,新鲜出炉的stepn。庞氏吗?庞氏。骗局吗?母鸡啊。有意义吗?有意义。它让web3更出圈,也能让很多人逐渐培养起运动习惯(相关心理学分析见这里)。当然,有的人觉得stepn如果崩盘会让更多小白对web3产生偏见,那他为什么不担心NFT炒作呢?为什么不觉得DeFi挖矿砸韭菜呢?为什么不担心自己投的项目被二级市场接盘呢?说到底都是资金的流转,如果因为这个否定一切,别参与就好……
以上建立在项目创始团队真心想做好自己在做的事情的前提。关于庞氏我下一部分会做更深入的探讨。
现代经济与庞氏
我之前写过一篇有关货币的文章, 简言之,法币基于人民对国家权力的共识,可以由国家权力无抵押地印出;而印钱是国家调节经济的必要手段,但也造成了通胀(对所有系统内参与者收取的铸币税),这种铸币税的收取是不均匀的。新印出的钱经由银行系统与产业链一步步流通入社会,在这个过程中,拥有寻租权的个体获得了更多的分配,因此铸币税实际是极其不均匀的。不均匀的铸币税意味着利益受损者在为得利者“接盘”,得利者作为先进入“资金游戏”的角色,提前占据了游戏资源,后来者用自己的钱为之接盘,典型的庞氏特征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很多现实世界的经济行为,不管看起来多么光鲜亮丽、名正言顺,本质逻辑与庞氏如出一辙。
比如国债,基于国家信用,让未来接盘现在,如果不是对国家未来有信心,还想着买来避险?
比如次贷危机中,通过多级衍生品叠加,转移风险,你华丽抽身了,不是因为交易对手方接了盘?交易对手难道不是聪明人?
比如养老,持续几十年投资之后持续获得收益,用这一代人交的钱去养上一代的老人,和用新投资者的钱支付老投资者收益有区别吗?
比如二级交易市场,谁不指望币/股票涨价后派出?涨价后卖出=交易对手方接盘,没有问题吧?
比如房地产与土地财政,难道不是人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、后来者为先来者买单?
说到底,还是在于事情本身有没有价值,在于其从一开始是否就是骗局。把庞氏挂在口边,这是一件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,但找出背后逻辑的共性与不同,分辨事物存在的意义,却被很多人忽视了。
事实上,经济系统的每一个节点要想谋利,都必须进行低买高卖的交易,如此,前一人获取的利益必然来自于后一人,这就是交易;经济系统之所以稳定运转,是因为这样的交易通过循环完成了首尾连接,而生产活动带来的物质增量又在源源不断进出系统平复波动。想要做到这一点,系统本身要足够庞大、参与者之间的连接度要足够复杂,系统也需要与外界做出足够的价值交换。如果抛开这些因素,和庞氏难道不是同一个逻辑吗?
真正的项目,会将事情做好,将自己的愿景实现,从而画出一个大饼交接给下一棒。做风投期待被投企业上市;搞创作的希望自己的IP能被影视公司翻拍,都是一个道理。Yuga labs的猴子,一路接盘到NFT领域的top1,如果最终不落脚到IP、落脚到元宇宙建设,难道不是不停地在存量里来回地割?
庞氏从来是手段而非目的。至少我自己不会因为一个项目拥有旁氏的设计逻辑而去否定它,我会先体验它的产品,找出其不足,想办法去避免或者改进;如果产品无法满足我的使用需求,也不会变得更好,我直接就长按卸载;如果看到其中存在的风险,我也一定会提出自己的逻辑去揭示它,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,这有很难吗?
呼天喊地骂旁氏的人,你们真的在担心那些对此没有概念的人的资产损失吗?
如何判断tokenomics的好坏?
前面说太多了,后面就简便一点。
token的激励设计是否合理,被激励者是否真正做出了贡献?
举例来说,大部分DeFi协议对LP提供基于LP额度的激励,LP提供的流动性越多,其激励越多。它们都忽视了一个问题,LP仅仅为项目的启动与发展做出了贡献,却没有为项目稳定做出贡献;一旦LP决定离开,矿币砸盘毁灭的是整个项目的根基,就会殃及其他参与者。为何不对这些足以影响项目稳定的激励做出限制?是怕LP不来?如果产品本身没有吸引LP的地方,开发它做什么呢?
token抛压是否有解决/抑制措施?
这是大部分项目忽视的问题。很多白皮书里甚至根本不考虑token抛压,只会说用户如何如何会获得奖励,这让我特别好奇他们背后是不是印钞机。如果token抛压得不到解决,马斯克都不够薅的吧?
那么接住抛压这股力量来自于哪里呢?就来自于用户对产品的真实使用需求。举例来说,目前很多未发币的优秀产品其实都已经拥有不错的收入,比如magic eden、nansen等;当用户使用产品服务时需要支付token,或者把产品收入的一部分回流到token之上,是否会对token的抛压有所支撑?所以我一直说,产品的实用性(或者说游戏的可玩性)才是第一,产品不好用,就成了价值净流出的标的,头毛都给你薅秃掉。
token是否实现了价值流转?
什么叫token的价值流转?把系统中的每个参与者都堪称一个小黑箱,针对这些黑箱有价值的流入与流出,黑箱之间相互连接,完成价值的流转;特定的黑箱再与外界实现双向流转——因为封闭小系统难以持续存在的。
举例来说,大多数成熟的公链代币,便具有完整的价值流转过程。公链生态越成熟,流转过程越复杂,系统的鲁棒性就越好。你可以预料到,大多数人入金后一定会选择某个公链代币,他不可能把U提到链上然后干等着U自己变多……从这个角度来说,很多上线后就一蹶不振的产品,去看他们的经济系统设计,项目缺乏价值输入,好家伙,一直流出再猛的猛男也撑不住啊……
话说回来,价值输入有很多方式,你可以toB,可以是用户行为的大量积累(这来自于产品本身的实用性),也可以是用户掏钱(被大家诟病的庞氏)。价值输入没有好坏,只要和价值输出保持动态的平衡就好。
token与产品的结合程度如何?
有些项目的设计很简洁,token作为激励代币,除去治理之外没有其他功能。既然如此,直接撇开token直接奖励U不好吗?有人说这我好像在哪见过——这不就是web2烧钱抢客户吗?人家烧钱是为了抢市场,好在战胜所有竞争对手后独吞市场红利;你把token给人砸了,砸完没事了,这个token的意义在哪呢?
好的token设计,一定要用户“睹币思dapp“,并且他还知道你这个token在应用里到底是干什么的。如果是激励代币(应用内实用代币)与治理代币分开的双代币模型,就需要注意二者的交叉地带,能够清晰划分出对应的职责;如果是单代币模型,就更需要注意,代币本身就是项目的符号,如果代币在应用内都是鸡肋,就别怪应用在生态里面也鸡肋了……
用户角色区分
你能通过token机制推导出用户的大致行为路径吗?
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,即在经济模型设计前,就需要大概界定参与产品的用户群体到底有哪些?真实用户需不需要分类?除去真实用户,套利者、流动性提供者、项目共建者等是否都是重要角色?他们在产品内的行为路径是什么样子的?该怎样结合token设计去做对应的引导?这些角色又分别会对系统产生怎样的价值输入与输出?不同的情形下,他们会怎么对待手中的token?
……
这些东西如果都有头绪,并且清楚突发事件如何调整应对的,才能够去谈如何维持经济系统的稳定。否则,你对自己的项目,对项目的token根本没有调控能力,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被炒作或者被砸穿。
最后几个强调的点
产品的本质是要服务于人,token绝不应代替之
通证(token)本质上是一个激励手段,而不是产品接口。独立于产品的tokenomics设计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。决定一个产品命运的,应该是它解决了市场/人的什么需求,带来了什么积极的改变,而不是他能赚钱or whatever。Token为此服务,但绝不喧宾夺主。
NFT在web3产品设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
NFT在经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作用,在于蓄水。当然,如果没有真实需求,早晚有一点会水漫金山。所以我强调产品的“实用性“。纵然有实用性,也要注意价格上的管控,不宜被炒作,参见各地房地产泡沫。
NFT作为项目的蓄水资产,必须赋予其生息功能,否则不对用户具备吸引。生息有几点需要强调:
可持续性。过高APY是不现实的,过低APY难以吸引用户。建议显性APY与隐性APY结合的方式,前者符合现实生产规律,后者则应用于产品内部,提升使用体验。
边际递减。必须强调这一点。现实世界里机器有折旧,有突然损坏,NFT却可以生息一直到game over?建议对NFT增加寿命功能,越老的NFT生息的显性APY越少,隐性APY越多,用以调节系统稳定。否则迟早game over。
NFT自身拓展。NFT本身需要是个有生命力的东西,不能是死物,如果是把钥匙,那多么没意思;可如果是个小人,你如果喜欢小人,可以复投升级、换装之类的,提升token需求的同时也获得消费心理满足。当然,小人太突兀的话换成其他东西一样的。
web3产品一定要帮助用户赚钱吗?不
Tokenomics的存在似乎为很多人带来一份错觉,即认为所有的web3产品都可以为他们带来物质利益。实际上,对于任何小系统而言,金钱从来不是无源之水,将重点放在人人赚钱的叙事之上,最后的结果难免会是一地鸡毛。Token应该首先作为引导手段,引导项目方、用户去将这个市场整个生态建设地更好,其次它才是一份给予贡献者的奖励。当然,聪明的投机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套利。
如果不能帮人赚钱,怎么吸引早期用户呢?
这个得看取舍了。不一定并非一定不。如果对产品没有自信,想要靠x-to-earn打开市场的话,就需要确保自己拥有调控与收束的能力,不然沦为纯粹的资金盘可没有好处。
token设计需要与产品设计结合
要融入产品设计的细节。比如,套利者轻轻松松就能套利?那不行。设置障碍。设置完之后套利者还是可以套利,但他对系统做出贡献了,或者付出成本了(价值流入-价值流出)。当然,如果系统主要依赖于套利者,这可行不通(比如luna-ust)。比如一款阅读产品,用户可以通过增添LP的方式来解锁小说,相当于把流动性激励转化为章节阅读费用。等。
要考虑到产品生命周期。举例来说,对产品的用户增长预期是什么样?拿比较经典的s曲线来说,如果是stepn的设计,在中间的快速增长阶段是否有必须要做的事情?就我个人看来,快速增长期进入的大量用户会把游戏内资产价格炒高,而这群人之后的回本期望却落在了最后的缓慢增长阶段,自然会引起相关的暴涨暴跌、共识破裂。
有没有办法呢?首先思考的是,有没有办法在s曲线的快速增长阶段后解决矿币抛压。用户有意愿销毁更多矿币吗?还是靠更多新玩法?这些销毁行为的引导,可否针对早期早已完成回本、形成用户粘性、迫切想体会新玩法的那部分玩家?可否针对巨鲸去增加他们销毁矿币的意愿?等。如果没有办法,那么我就想办法控制用户增长曲线,我不让s曲线发生,快速增长?不可能的。系统稳定第一。这些都可以是思路,axie就败在了这一步。
暂时说这么多。Jokenomics以后会诈尸式更新代币经济学相关内容,欢迎关注。
最后画一张图吧:
评论区